2020年12月16日,全國文物保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文標委)年會在北京召開。會議聽取了文標委秘書處(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工作報告,文標委委員對文物保護標準體系、“十四五”文物保護標準化工作等研提意見建議,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在講話中,就進一步提升文物保護標準化工作水平、助力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三方面要求。
文物通報
——全國文物保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年會有關情況
2020年12月16日,全國文物保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年會在北京召開。關強同志出席會議并講話?,F將會議情況和有關要求部署通報如下,供各級文物行政部門及文博單位參閱。
全國文物保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年會有關情況
2020年12月16日,全國文物保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文標委)年會在北京召開。會議聽取了文標委秘書處(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工作報告,文標委委員對文物保護標準體系、“十四五”文物保護標準化工作等研提意見建議,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在講話中,就進一步提升文物保護標準化工作水平、助力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三方面要求。
一、認真總結“十三五”文物保護標準化工作經驗
過去五年,文物保護標準體系不斷完善,標準化基礎逐步夯實,“標準化+”效應持續彰顯。
(一)標準化體系取得新進展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印發《2017-2020年文物保護行業標準制修訂項目計劃》,提出了80項標準計劃項目,勾畫工作藍圖,變孤立、零星、分散的標準制修訂工作為體系性的標準制修訂計劃。進一步梳理文物保護標準體系,啟動文物保護標準制修訂計劃(2021-2025年)研究。
二是增加有效供給。“十三五”期間,共組織編制國家標準27項、行業標準50項,涵蓋可移動文物、不可移動文物、博物館、文物調查與考古發掘、文物保護專用設施等重要領域。發布《文物出境審核規范》系列國家標準,規范文物出境審核工作,防止珍貴文物流失;發布《文物保護單位游客承載量評估規范》等行業標準,提高文物保護與利用精細化管理水平;在原有規范性文件基礎上,編制的《田野考古工作規程》《文物建筑防火設計規程》等行業標準,也即將發布實施,進一步提高核心業務工作科學化、規范化水平,有效防范化解文物安全風險。
三是推動地方標準建設。指導北京、山西、陜西等地開展標準化工作,提升標準化工作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服務和支撐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目前,各地結合地方特色和發展優勢,發布實施了近百項地方標準,初步形成多層次、多維度的文物保護標準體系。
(二)標準化管理水平有了新提升
一是規范標準制修訂工作。嚴把入口關,行業標準制修訂項目立項淘汰率達30%,從源頭上提高標準供給質量。嚴把審查關,細化各環節評審要求,確保標準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安全可靠、協調配套。編制《文物保護標準編寫工作簡明手冊》,明確標準制修訂各個階段的工作程序及相應要求,讓標準起草有“規”可依,有“章”可循。
二是強化標準實施和監督。認真調研文物保護標準實施情況,掌握標準實施效果,改進標準評估工作。持續開展標準化工作培訓,營造懂標準、用標準、守標準的良好氛圍。開展標準集中復審,對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技術進步的及時修訂或者廢止,提升標準的科學性、先進性。
(三)“標準化+”取得新成效
一是發揮“標準化+文物保護修復”效應。圍繞壁畫、書畫、陶瓷、絲織品、竹木漆器等可移動文物,古建筑、大遺址、石窟寺等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修復材料、修復技術等需求,制定相應的標準。通過標準引領,促進文物保護知識和技術共享,推動提升文物保護水平。
二是發揮“標準化+公共服務”效應。加快博物館陳列展覽、教育傳播、智慧博物館、文物保護單位開放利用等方面標準的研制,推動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努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是發揮“標準化+科技創新”效應。加強標準化與科技創新的互動支撐,將經過檢驗的科研成果吸納到文物保護標準內容中,提高標準的科技含量。加強國家科技計劃對技術標準研制和應用示范的支持,“十三五”期間安排文物保護領域重大研發計劃項目時,把制定標準作為重要的研究成果和考核指標。
二、深入分析標準化工作尚存在的問題
標準化對文物事業發展總體支撐不夠。我國文物資源數量眾多、種類豐富,不同類型文物資源保護、利用、管理方法亦有很大的差別,需要制定不同標準來規范和支撐工作。文標委自2006年成立以來,組織制定了一系列文物保護標準,但距離全面支撐事業發展仍有很大差距,存在基礎標準和管理標準不足,不同類型文物標準化程度不均衡,博物館公共服務、文物安全、文物數字化等重要領域標準體系尚不完備等問題。有個別標準編寫質量不高,標準的科學性、適用性不強,指導性、可操作性較差,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標準支撐作用的發揮。
標準化工作體制機制不健全。文物保護標準化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力度有待加強。由政府主導制定的標準和市場自主制定的標準共同構成的新型文物保護標準體系尚未建立。標準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不夠,對地方標準、團體標準的指導和引領不足。文物行業產業化程度不高、市場化不充分,對如何調動市場主體制定標準的積極性的思考不夠、辦法不多。
同時,文標委建設急需加強。近年來,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加強了對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管理和考核評估,制定了考核評估指標體系,明確提出了10個方面的工作要求??傮w來看,文標委距離一級技術委員會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當前,文標委的日常工作局限在標準制修訂上,標準體系建設、標準宣貫、復審與實施等重要工作內容還沒有擺在應有位置。文標委委員的作用也有待進一步發揮。委員既是某一領域專家,也是各成員單位代表,是基層標準化工作的發動者和組織者,應該更好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利用技術專長,深入參與到標準化工作中來。文標委也要給委員提供更多的交流機會。秘書處負責文標委的日常工作,責任重大,但專職人員配備不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文標委工作的正常開展。
行業整體標準化工作水平偏低。標準編寫質量有待加強。在審核過程中發現,一些標準核心內容缺失、僅為相關背景知識介紹,一些規范標準提不出具體技術要求,僅泛泛地提出原則性要求,一些標準整體框架就存在邏輯問題。導致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是行業標準化意識不強。很多參與標準起草的同志,并沒有系統學習過標準編寫規則;部分標準起草人責任心不強,起草標準的過程中,沒有開展廣泛的調研、也沒有進行充分的討論和技術論證;個別人員甚至存在推薦性標準質量不高沒關系,可以“放著不用”的錯誤思想。
標準制修訂項目管理有待加強。由于標準制修訂工作環節眾多,未能嚴格控制各個環節的完成時限,導致標準制修訂周期偏長,影響了標準實施的時效性。
三、改革創新,進一步彰顯標準化在支撐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標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性制度,也是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基本保障?!皶?,車同軌,行同倫”,是我國古人應用標準化方法治理國家的典型范例。西方近代科學管理把標準化作為重要的管理方法,對現代國家管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大量事實表明,無論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還是生態,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越高,對標準化的需求就越大,標準化對推動事業發展的作用也就越大。
“十四五”時期,文化建設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中的位置更加突出,新時代賦予文物工作新使命新任務,文物事業迎來重大發展機遇。文物資源家底不斷充實,文物保護范疇進一步擴大,文物工作任務持續增加,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對文物保護、利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城鎮化與文物保護矛盾加深,文物安全形勢更加嚴峻,對標準化的需求也將不斷擴大。
文物事業發展離不開標準化支撐?!笆奈濉逼陂g,文物保護標準化要向著全面標準化方向發展,向著高質量目標前行。要充分利用標準化手段,全面支撐文物保護利用精準管理、文物保護能力提升、文物資源有效利用、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助推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
(一)加強統籌規劃,逐步完善文物保護標準體系
一是抓好“十四五”標準化工作的謀篇布局。制定文物保護標準制修訂計劃(2021-2025年),準確把握文物事業對標準化的需求,提出未來五年標準化發展的重點領域。目前,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正在編制國家標準化戰略綱要和“十四五”規劃,要抓住這個契機,爭取將文物保護標準化需求納入國家標準化整體布局中。
二是加大文物保護標準整合精簡力度。適量控制新增行業標準規模,提升單項標準的覆蓋面。集中開展滯后老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復審和修訂,解決標準適用性、有效性不足,標準之間矛盾、交叉等問題。
(二)深化標準化改革,激發標準化發展活力
優化推薦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管理,進一步凸顯行業標準的公益屬性。在一般性產品和服務領域,探索行業標準退出機制。鼓勵各地制定地方標準,突出地方特色;鼓勵具備相應能力的學會、協會等社會團體制定高于推薦性標準相關技術要求的團體標準;鼓勵各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制定企業標準,成為標準“領跑者”。引導企事業單位參與對標達標提升行動,形成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協同推進的標準化工作格局。
(三)服務發展大局,提升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能力
文物保護標準化工作要服務發展大局,以高標準助力高技術創新,促進高水平開放,引領高質量發展,推動高效能治理。緊緊圍繞國家標準化戰略綱要、文物事業發展的總體要求、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加快關鍵、急需領域標準的制修訂,充分發揮“標準化+”的催化、引領、門檻和倍增效應。
加強術語、文物分級等基礎標準制定,推動解決基礎類標準薄弱問題;加大對文物日常性養護、館藏文物保存環境、博物館庫房建設等方面標準的研制力度,修訂文物登錄、出入庫、點交相關標準,完善可移動文物資源管理標準體系;推動《田野考古工作規程》等標準實施,加強田野考古、水下考古的調查、勘探、測繪、發掘以及專用裝備等系列標準制定;推動《文物建筑防火設計規程》等標準實施,加大對文物安全標準的支持力度,加強安防設備、風險分析評估、應急管理等方面標準的研究;發布文物數字化系列標準,推進文物數據資源標準規范體系建設,引領智慧博物館發展;實施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管理,以標準化促進均等化、普惠化、便利化;推進服務業標準化試點工作,開展標準提升服務質量行動。
(四)多措并舉,全面提高標準化工作水平
一是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文物標準化工作平臺。實現建議征集、立項、起草、征求意見、審查、批準、出版、實施、復審等全流程管理,明確各流程節點時限,細化各責任方任務。同時,強化制修訂過程中的信息共享、社會監督和自查自糾,保證標準制定的科學性、公正性。
二是加快標準審查,縮短標準制修訂周期。從去年開始,國家文物局以及文標委就已多次發文督促各項目承擔單位加快標準制修訂進度。明年,要完成2017年以前立項標準的審查工作,以及沒有通過審查項目的清理工作。2022年,要力爭實現標準制修訂項目零逾期。
三是加強文標委工作,推動一級技術委員會建設。“十四五”期間,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還將對各技術委員會進行考核,并進一步提高考核指標要求。希望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切實加強秘書處建設,按照一級技術委員會要求,制定工作計劃,扎實開展各項工作,每年年會上要向各位委員匯報各項指標完成情況。文標委的建設離不開各位委員的支持,也請各位委員積極推動落實各項工作任務。
四是完善標準化人才培訓體系,加強標準化技術隊伍建設。對標準起草人開展標準編寫培訓、對專家和委員開展立項評估、標準審查培訓,提高標準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培養一支既懂專業、又懂標準的復合型人才隊伍。積極推薦申報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等獎項,調動標準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強化標桿引領。